关于内容创作这一块的思考,看了那么多项目文章,什么才是重要的
1.网上谈项目的文章太多太多,而且细节一个比一个丰富,图片一个比一个精致。
有用么?分情况看。
分两个角色,一个是内容创作者的角度,一个是读者的角度。
从内容创作者的角度,有两个出发点,一是自己思考精进,二是为了引流。
分享是最好的学习方法,当你学习一个东西很久,你自以为自己都会了。但是当你反过去要跟别人说清楚时,你会发现,自己还有很多没有领悟透彻。
从读者的角度,也有两个出发点,一是学习、获取,二是精神娱乐。
这几个维度并不是分得那么清晰,比如有的人喜欢刷知乎,刷的时候觉得很有学习的满足感,但放下手机后,又感觉都派不上用场。
这种就是没搞懂自己的出发点是什么,以为是在学习,其实是一种知识娱乐,缺乏实用性。
2.伪需求往往被发扬光大。
我喜欢看一些商业领域的抖音号,刷了一段时间,我也发现一个有意思的规律。我经常看的,是一些几万粉、最多不超过几十万粉的,没有一个账号是上百万粉的。
这和我们的直觉是背道而驰的,一般我们都觉得,粉丝数量越高,说明干货越多、越权威。
其实我反而觉得,一些账号粉丝数量虽然不多,但是反而能多讲一些干货出来,能让人去思考很多东西。
而粉丝数量太多的,在我看来,太多是泛泛而谈,食之无味,主要是为了迎合市场。我把看这类内容,称为“伪思考”。
伪思考是怎么回事,就是跟你由头到尾讲个案例,就跟喂食一样,把思维喂到嘴里。让你听完之后,感觉好像言之有理,嘴巴咂巴咂巴两下,还有味道可以回味。
大多数人是懒得思考的、也懒得实践的,喜欢别人将思维嚼烂了说给他听,省去自己思考实践的过程。
我们在外面旅游叫导游也类似,导游说第一天上午我们到哪里,下午到哪里,明天上午去哪里打卡,然后就回家。
你说是旅游吧,也是旅游,但是体验感非常弱,更像是去完成一个任务,感觉自己去过某某地方了,但是对当地的风土人情基本一无所知。
我们可以这么说,旅游是刚需,这个需求本来是自由探索、体验世界的丰富多彩;但最后打卡式观光却被发扬光大了。
学习也是刚需,但是大多数人喜欢被动吸收知识,懒得自己动脑思考,最后伪思考被发扬光大了。
所以伪需求往往被发扬光大。
当然了,说不定学习才是伪需求,大多数人真正的需求是想快速达成目标,最好是不用不用付出太多,尽量轻松简单赚第一桶金。
这种需求只会隐藏在背后,很多人当面根本不会跟你这么说,你真的跟对方讲起干货来,反而他会没耐心听,适合晚上做的兼职工作更没耐心做。
3.在互联网上,真心想学新事物的人可能不到一成。
大多数人追求的是一种认同感,大家并不热衷于学习新知识。大家只是想有一个人能用平易近人的大道理,把自己知道的东西表达出来,让其他人也认可,会很有认同感。
我之前在知乎上浏览了一个有关工地施工的问题,很多知乎大V创作回答,写得洋洋洒洒、精彩纷呈、妙语连珠,让看客拍手称快。
然后楼下来了个在工地搬砖的,说在座的大V都没下过工地,写的都是自己的臆想,根本不符合实际。
但是你不可否认,知乎大V的回答,虽然并不现实,却让很多人看爽了,觉得有理有据,还有真情实感。
每个人在乎的是自己的感受,至于现实是怎么样的,根本不重要。
在任何一个平台做账号矩阵,背后的逻辑是这样的。无论什么领域,小白都是最多的。如果想要把粉丝量做到最大化,那么最重要的就是抓住大众群体,也就是小白,着力点就是抓住他们的感受,激发共鸣。
也就是大众喜欢的是有趣的东西、娱乐的东西、能产生共鸣的东西,而不是干货。
有趣的东西可以拿来吹牛逼,显得自己学富五车,能在别人面前夸夸其谈,心理上会有一种快感;能产生共鸣的东西,可以让自己有一种精神享受。而干货,只能自己一个人苦逼的学习和实践。
大众们在互联网中,学习是次要的,他们需要找到自我存在感,需要能够让他们产生共鸣的人。很多人看完一篇好文章后,急于去看评论,就是为了体会这种认同感把自己爽翻的快感。
人在集体中是快乐的,人在集体中能够获取认同感最快乐,互联网能够把同频道的人,连接在一个虚拟的大集体中。
真正的主动学习应该是,你很明确自己要做什么,要学什么,然后动手去网上找相关的资料来学习,这种人在网上少之又少。
大多数人都是被动学习,可能也是想要在网上学点什么,但是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漫无目的地看,就跟钓鱼一样,慢慢悠悠钓一下午,或许能钓到一条自己想要的,但是其实自己也说不清自己要学什么,看着看着一天过去了。
大多数人只是想要生活轻松一点,学不学习不重要,学习也是为了让生活轻松一点。所以很多人宁愿一开始就一直轻松下去,除非轻松不起来了,才被迫找点东西学。
4.优质内容到底指的是什么。
任何平台都是这样的一个趋势,缺内容—内容过剩—缺优质内容—内容大爆炸。
一个新平台比如抖音出来了,非常缺内容,因此抖音初期什么牛鬼蛇神都出来拍短视频,当平台运营成熟了,内容过剩,这个时候最缺的就是优质的内容。
那么优质的内容是什么呢?
一般我们对于优质内容的理解是:干货、纯干货,深刻新颖有见地。
但是大众对于优质内容的期待是:有趣,精神食粮,优质娱乐享受。
做事情最怕的就是怕搞错了方向。
小白以为自己是要学习,结果学着学着,开始知识娱乐了,沉溺于精神上的满足感不能自拔。
内容创作者以为小白要学习,开始写干货,写着写着,很多小白不看了,干货看多了会疲倦,但是娱乐可以天天有,喜闻乐见。
两方对“干货”的理解也很不一样。
内容创作者写干货,注重的是实践、思考这个过程,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,要全面详实的记录下来,这是一个可以不断推演的思维沙盘,可以在日后发散思维,是一个思维框架。
而小白看干货,注重的是结果。最好就是,你告诉我,现在要做什么,然后我就得到我想要的结果,是一个既定的流程。
从小白的角度来说,如果他是单纯为了学习,本质上其实希望你不要长篇大论,而是直接说第一步做什么,第二步做什么,越简单越清晰,就越实用,然后按照说明直接通关。
但是这种干货写出来,其实意义不大,因为100个人看了,很可能不到一两个人会去做。
因为缺乏了思考的过程,小白认为自己懂了,知道该怎么做了,原来这么简单。其实他并不理解背后的逻辑,所以他根本不会去做,也坚持不下来。
他也无法面对后面会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情况,因为没掌握思维框架。
所以一篇优质的项目干货写出来,会有很多收藏和转发,但是基本上没多少人会去做。而一篇不优质的项目干货,除了真心感兴趣的人,也没人想看。
最有市场的,还是泛娱乐类的文章,毕竟自媒体这个东西,想要最大化做大,就要迎合市场。
早几年网z圈是很流行自媒体这个概念的,现在则流行个人IP,其实是一回事。
自媒体做大了,能够接触到更多的资源、人脉,有人脉就可以接触到更多项目。很多项目自己埋头研究十天半个月还搞不懂,在大佬群里问一句,别人就说明白了。
做自媒体,市场不缺干货,缺的是有趣的内容。
从这个角度来说,只要是最受大家喜闻乐见的,就是优质的内容。
这个逻辑其实也是没错的。
优质内容的逻辑是这样,生活中写来写去无非就是那些事情。从本质上说,所有内容的内核都被写过看过了,大家天天听到的看到的,还是那些东西。
而所谓的优质内容,就是换一个新鲜、更加让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,来重新演绎一次。
也就是内容本身不那么重要,重要的是讲述的形式,让大家觉得有趣、好玩,产生共鸣,可以回味良久。
对于内容创作者而言,如果你想在互联网上分享,分享一些有趣的干货,哪怕肤浅一点,都比纯干货要更吸引眼球。
至于勇哥自己写的,没想那么多,单纯自己自娱自乐,只是为了高效的去记录一些细碎的片段,方便后面回顾,毕竟每天事情也多,没时间去给文章润色,希望以后时间多了,可以好好写写,有助于整理思路。
作者微信:ygwc28 公众号:勇哥网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