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国拥有悠久的花卉文化历史,以及众多享誉世界的传统名花。中国花文化根植于中华沃土,生长于大众生活,内容丰富灿烂,表现形式多样。从古至今,人们对花的喜爱也融入文学、艺术、习俗中,深刻影响着精神世界。中国人欣赏花,不仅欣赏花的颜色、姿容,也欣赏花中所蕴含的人格寓意和情感意趣。我们欣赏坚贞不屈、傲雪迎风的梅花,品格高雅、有君子之风的兰花,高洁孤禀、令人肃然起敬的菊花;我们喜爱如火如荼、寓意喜悦收获的杜鹃,浓香致远、象征富贵满堂的桂花;我们中意代表古人结情之约和惜别之情的芍药,青睐目前北京随处可见、活力绽放的月季,道路旁、山野间盛开的蔷薇……本期带大家走进国色天香、雍容华贵的牡丹世界,体会花卉中赏心悦目、畅神达意、陶冶情操的力量,共同祈愿国家繁荣昌盛、人民幸福吉祥。
黄卓 绘
牡丹,洛阳的精灵
“花开花落二十日,一城之人皆若狂。”日前,第40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已落下帷幕,这场沉浸式的赏花游园盛会,让观众感受到洛阳风雅古韵与潮流时尚相融的文化魅力,也令洛阳牡丹千姿百态的形象长留人们心间。牡丹是河南省洛阳市的市花,如果说洛阳是我们这个古老国度不老的容颜,那牡丹则是这容颜上妩媚的胭脂。
传说很早很早以前,神奇的凤凰飞临洛河上空,化作美丽的凤凰城,它位于群山环抱的洛水之阳,因此称洛阳。凤凰神的女儿,名叫宓儿,她用笔画出了这座神城的一草一木,最后画出神城圣花,也就是被称为“百花之王”的牡丹。唐代诗人徐凝的《牡丹》说:“何人不爱洛阳花,占断城中好物华。正是洛川神女作,千娇万态破朝霞。”凤凰公主被尊为洛神和牡丹仙子,而牡丹又称洛阳花。牡丹与这座城市相伴,同欢同悲,不弃不离,共经霜剑飞雪、铁马冰河,相约春天,岁岁花开。
隋炀帝时期,牡丹入洛阳西苑,标志着牡丹由野生阶段过渡到园林种植时期。而正如欧阳修在《洛阳牡丹记》中所说:“自唐则天以后,洛阳牡丹始盛。”唐武德七年(公元624年),武则天出生于洛阳教义里。关于武则天本名叫什么有多种说法。其中,清朝张象山《乡村志异》说:“人传武后本名多矣,皆讹传也。武后本名牡丹,牡丹别名媚娘也。故太宗赐其媚娘之雅名也。”
唐贞观十一年(公元637年)十一月,唐太宗听说武氏有才貌,便将她纳入宫中,封为五品才人,赐名“武媚”。贞观二十三年(公元649年),唐太宗驾崩,武才人依唐后宫之例,入感业寺削发为尼。唐高宗永徽二年(公元651年)五月,武氏再度入宫,不久,成为皇后。唐高宗显庆二年(公元657年),大唐帝国正式迁都洛阳,称洛阳为东都。弘道元年(公元683年)十二月,高宗驾崩。次年,武则天开始临朝称制,改东都为神都。天授元年(公元690年),武则天称帝于神都,国号周。
武则天对洛阳进行了大规模城市建设,特别是对西苑进行了扩建。西苑广种花木,引进了一批牡丹新品种,这在舒元舆《牡丹赋》的序中有记述。《牡丹赋》的序说:“天后之乡西河也,有众香精舍,下有牡丹,其花特异。天后叹上苑之有阙,因命移植焉。由此京国牡丹,日月寝盛。”这段话的意思是,武则天的家乡(其父亲的老家)西河,不少寺院都有牡丹珍品。武则天感叹上林苑中缺少这种牡丹,便命人将这些牡丹移栽入上林苑。从此神都的牡丹便一天天兴盛起来。
这里的西河指今山西汾河一带;上苑就是上林苑,即西苑、神都苑。该序接着说,西河牡丹入上苑后,从宫中到官府衙署,向外发展到士大夫及百姓家里,处处广为栽植,多得像长江、黄河、淮河、济水四条大河流向大海的水,不知到何处停止。每到暮春时分,游览、观赏牡丹的人如痴如狂,成为神都的一大盛事。
牡丹盛开之时,美不胜收,但转瞬之间,半作香尘半逐风。看花开花落,知人有生死、国有兴衰;看一花一叶,知四季变化、世界云烟,故佛教有“一花一世界,一叶一菩提”之说。牡丹也称佛花,各大寺院都广种牡丹。如龙门的潜溪寺、香山寺,城中的兴国寺、魏国寺,牡丹都极盛。
唐开元二十一年(公元733年),日本留学僧玄昉回国时,带走了一批洛阳牡丹,将其种植在日本国都平城京兴福寺。牡丹开花的时候,吸引了大批人前来观赏。此后,牡丹又从兴福寺传入各寺院和达官显贵的庭院,并逐渐形成了一个特征鲜明的日本牡丹品种群。
唐开元二十一年三月初三上巳节,是洛阳女儿杨玉环15岁的生日,这一天,杨家在宅园的牡丹园中,为玉环举行笄礼。后来,在牡丹花香里长大的杨玉环成了大唐帝国的贵妃。
杨玉环非常喜欢牡丹,于是来长安时,她带来百本(株)牡丹,有些便种在沉香亭边。牡丹花开,唐玄宗、杨玉环在沉香亭畔观赏牡丹,命李龟年持御用金花笺,宣召李白进宫,让他立刻写出牡丹新曲。李白当时宿醉未醒,但乍见国色天香的牡丹花,照映着明媚动人的杨贵妃,反而文思泉涌,挥笔写下《清平调》三章,留下“云想衣裳花想容,春风拂槛露华浓”等名句。
李杜赏花图 聂剑帆 绘
李白与杜甫,一个“诗仙”,一个“诗圣”,两人年纪虽相差了11岁,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一对忘年交。唐天宝三年(公元744年)春,李白在洛阳遇到了杜甫,二人同赏牡丹,在花丛中饮酒赋诗,成为牡丹史中一段佳话。
事实上,在历史长河中,还有许多这样的牡丹佳话。这些故事不断融入河洛文化,丰富着牡丹的美好意象,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。
牡丹,是洛阳的精灵。花开迎盛世,花谢孕新机。年年岁岁,洛阳花好,莫误花期。(郑贞富 中国文化报驻河南记者张莹莹整理)
景山看牡丹
去北京景山公园看牡丹,确为人生一乐。那沉浸式的美感,让人一见之下,内心就“乱”了。
从4月中旬到5月上旬,500多种、2万余株牡丹珍品在景山公园争奇斗艳,雍容华贵,层层叠叠,蔚然大观。来得早,可以在前山主路、牡丹园、后山腰道东侧和西门内北侧看初开的牡丹;来得晚,可以在寿皇殿牌楼广场东西两侧看晚开的牡丹。那姚黄、赵粉、墨流、寿紫、豆绿、白玉,那“朱砂垒”“墨洒金”“曹州红”“襄阳大红”“桃红增艳”“云锦霞裳”“叶里藏珠”“青龙卧墨池”……各种各样的缤纷花朵,给暮春时节的京城留下一段非常美好的彩色记忆。
如果白天来不及观赏,晚上还可以赶来参加公园举办的夜赏牡丹活动。牡丹品种园、后山主路设置了478组照明灯和图案灯,如梦如幻的灯光柔和地洒在花瓣和枝叶之间,掩映着神秘的红墙古建,宛若一个奇幻世界。那人流、那花海,让人想起刘禹锡的名句:“唯有牡丹真国色,花开时节动京城。”
景山公园自金代就被开辟为御苑,那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大面积的牡丹种植。这里的牡丹色系多、花型繁、种类全,其中有中原牡丹300多种,包括皇家御园的传统名品和久负盛名的洛阳牡丹、菏泽牡丹,另外还有西北紫斑牡丹100余种、国外牡丹100余种。据报道,今年景山公园特别增加了绿色系牡丹和黑色系牡丹,“绿幕隐玉”“绿香球”“冠世墨玉”等名贵品种,令人啧啧称奇。除了单瓣型、菊花型、荷花型、绣球型、蔷薇型、托桂型、皇冠型、千层台阁型、楼子台阁型等珍奇的巨型牡丹,这里还有各种精巧的微型牡丹品种。其中有一种淡粉的小牡丹花串,玲珑剔透,情趣盎然,名曰“荷包牡丹”。其奇其巧,完全超出我对牡丹花的想象,别有一番风味。
景山荷包牡丹
良辰美景,岂可无诗。徜徉花间,诗思如涌。口占一首七律,聊以纪盛:
倾城花事果然真,遍地风流比酒醇。
好景色间心叫好,新时代里境翻新。
逢斯大雅堪联想,置此幽怀欲引伸。
随口吟来即佳句,何其有幸作诗人。
(高昌 文/图)
连阡接陌的菏泽牡丹
今年4月举办的第32届菏泽国际牡丹文化旅游节,将赏花与节会活动深度融合,策划了10条“花样菏泽·花式赏花”主题旅游线路产品,邀请海内外宾朋畅游牡丹花海、品味魅力菏泽。
中国牡丹的栽培历史,形成了以黄河中下游为主要栽培中心、其他地区为次栽培中心或重要栽培地的格局。牡丹的栽培中心随着朝代更迭和历史变迁不断变换,但主要栽培中心始终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。其转移过程为:洛阳(隋)—长安(唐)—洛阳(五代、宋)—亳州、曹州(明)—曹州(清)。
曹州即今天的山东省菏泽市,也就是现今牡丹的主要产地之一,其牡丹种植有数百年历史。
宋代曹州出了许多文学大家,如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先驱之一的王禹偁就是巨野人,他曾写有《芍药诗》一首,通过描写牡丹凋落芍药盛开,表达了自己的政治抱负。宋代的巨野人士晁补之才思飘逸,文章温润典雅、富有文采,与黄庭坚、张耒、秦观并称“苏门四学士”,其诗作中的牡丹诗也很有特色。
曹州与亳州皆于明代嘉靖年间(1522—1567)引入牡丹,也同于明万历年间(1573—1620)达到繁盛。两地之间相互交换牡丹品种,“曹花多移自亳”(清·余鹏年《曹州牡丹谱》);亳州也引进入不少曹州名品,如《亳州牡丹史》中记载了一种“金玉交辉”的品种,说是“曹州所出,为第一品”,又有“忍济红”“萍实红”两种,也产于曹州。《曹南牡丹谱》亦云:“至明曹南牡丹甲于海内。”此外,明代《五杂俎》中称:“曹州一士人家,牡丹有种至四十亩者……多到一、二千株,少者数百株。”
曹州牡丹花大、色艳、型美、味浓,是观赏牡丹的上品,花期自四月中旬开始,到五月上旬止。明清以来,官民营造牡丹园在菏泽已成风气,大的几十亩,小的几亩。如今,菏泽拥有曹州牡丹园、百花园、古今园、中国牡丹园等10余个牡丹观赏园区,现有牡丹品种几百个,每年谷雨前后,牡丹连阡接陌,艳若蒸霞,蔚为壮观。
此外,菏泽牡丹在民国时期就作为商品销至广州,年逾3万株。如今,菏泽牡丹培育实现了太空育种、大棚种植、温室催花,并广泛发掘其药用、食用、健身、美容多种价值,打造形成菏泽市的支柱产业。(清风)
柏乡汉牡丹:世界牡丹的活化石
我国牡丹资源丰富,栽培历史悠久,文化底蕴丰厚。河北省邢台市柏乡县作为千年古县,其汉牡丹更是全国一绝。与洛阳、菏泽及其他国内外的牡丹相比,柏乡汉牡丹以“忠君救主”的神奇传说闻名遐迩,以2000年的悠久历史独领风骚,被称为世界牡丹的活化石。
世人公认汉牡丹为中国单株存活最久的野生牡丹。关于汉牡丹的历史,柏乡的宋代碑刻和清乾隆、民国时期的县志都有较为详细的记载。民国《柏乡县志》记载:“弥陀寺牡丹寺在县北郝村,其中牡丹多株,相传为汉牡丹。又故老称道,光武帝巡河北时尝从此经过,有咏牡丹诗一首曰:小王避乱过荒庄,井庙俱无甚凄凉;惟有牡丹花数株,忠心不改向君王。此说虽不可深信,然足证其年代久远,况至今犹盛乎。”
柏乡汉牡丹 王光耀 摄
在民间,围绕汉牡丹,流传着大量的优美传说和历史故事。花神入地结连理,化作牡丹、芍药两株花木;汉牡丹忠君救主,护救刘秀躲避追杀;花开知农事,百姓“观花问事”之风仍盛行……2009年,“柏乡汉牡丹传说”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值得一提的是,柏乡汉牡丹特别有“脾气”和“气节”。汉牡丹只能在其现在所在的池内栽培,离开此地,则不能成活。据称,1937年,侵华日军占领柏乡,为霸占千古名花,深掘数尺,将牡丹移栽至县城日军驻地,所移之花竟抱枝枯死。日军不死心,又一次将剩余之花连根带土运至日本,悉心呵护,但最终还是叶枯根死,两次移栽,均告失败。新中国成立后,弥陀寺的汉牡丹原地重生,枝繁叶茂,直至今日。
跨越2000年悠长岁月,汉牡丹仍庄重优雅,魅力焕发。每年谷雨前后为汉牡丹的最佳观赏期,其花大如盘,枝粗如椽,香溢满园,包括荷花型、菊花型、蔷薇型、千层台阁型等多种形态。同株异花为汉牡丹的一大特色,同株汉牡丹花色有深浅浓淡之分,花朵有单层、双层、多层之别。1985年,柏乡县文物保管所曾解剖一朵汉牡丹花,复花达215瓣。
自古以来,汉牡丹受到文人墨客的歌颂,留下了众多诗词歌赋、书画墨宝,“忠诚、诚信、淳朴、热情”的汉牡丹文化内涵,也早已融入当地民众的品质和性格中。此外,当地依托汉牡丹文化品牌,大力发展牡丹产业,形成了牡丹芍药种植、鲜切花加工、牡丹工笔画、牡丹油、牡丹全花茶以及文旅游赏等多方位、立体化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格局,全方位拉动了柏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。
柏乡汉牡丹园在弥陀寺旧址上建立,除了风姿绰约的汉牡丹花,石刻碑廊、汉牡丹文化展厅、汉代牡丹碑亭等都是这里的经典景点。如今,柏乡每年都会举行盛大的汉牡丹文化节,该文化节已成为推动柏乡经济、文化、旅游等高质量发展的品牌活动和展示河北文化自信、彰显燕赵形象的重要窗口。(范海刚 中国文化报驻河北记者 李秋云)(来源:中国文化报)